《三十六计》之第八计 暗度陈仓

【原典】

示之以动,利其静而有主,益动而巽。

【注释】
① 示之以动:通过公开行动吸引对手注意力;

《三十六计》之第七计 无中生有

第二套 敌战计

【原典】

诳也,非诳也,实其所诳也。少阴、太阴、太阳。

【注释】

《三十六计》之第六计 声东击西

【原典】

敌志乱萃,不虞,坤下兑上之象,利其不自主而取之。

【注释】
① 坤下兑上:出自《易经·萃卦》,象征敌方陷入混乱无序状态;
② 不自主:对手失去战略主动权,陷入被动应对。

【释义】

《三十六计》之第五计 趁火打劫

第一套 胜战计

【原典】
敌之害大,就势取利,刚决柔也。

【注释】

《三十六计》之第四计 以逸待劳

第一套 胜战计

【原典】

困敌之势①,不以战②;损刚益柔③。

【注释】

《三十六计》之第三计 借刀杀人

第一套 胜战计

【原典】

敌已明,友未定,引友杀敌,不自出力,以《损》推演。

【注释】

① 友未定:潜在盟友尚未明确立场,需通过利益诱导使其为我所用;

② 引友杀敌:通过第三方力量的介入,形成对主要敌人的压制;

③ 以《损》推演:出自《易经·损卦》,象征“损下益上”,即牺牲次要利益换取核心目标的达成。

【释义】

在明确主要对手的情况下,通过策略引导未表态的第三方势力参与对抗,避免直接消耗自身资源。此计关键在于构建利益共同体,将外部力量转化为己方的战略武器。

《三十六计》之第二计 围魏救赵

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。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。

【原典】

共敌不如分敌①,敌阳不如敌阴②。

【注释】

①共敌不如分敌:共,集中的。分,分散,使分散。句意:攻打集中的敌人,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。

②敌阳不如敌阴:敌,动词,攻打。句意为打击气焰正盛的敌人,不如打击气势衰竭的敌人。 [14]

【释义】

进攻兵力集中、实力强大的敌军,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。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,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。

《三十六计》之第一计 瞒天过海

第一套 胜战计

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。君御臣、大国御小国之术也。亢龙有悔。

胜战计包括:第一计 瞒天过海、第二计 围魏救赵、第三计 借刀杀人、第四计 以逸待劳、第五计 趁火打劫、第六计 声东击西

《三十六计》之序言

《三十六计》或称三十六策,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,语源于南北朝,成书于明清。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。

据原书“序言”说,在全书“三十六计”中,每六计为一套,共分六套:第一套为“胜战计”,第二套为“敌战计”,第三套为“攻战计”,第四套为“混战计”,第五套为“并战计”,第六套为“败战计”。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,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。每套又各包含六计,总共三十六计。 [5]

该书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,广泛地运用在经济、生活、外交等各个领域之内,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
《孙子兵法》第十三章:用间

<< 1 2 3 > >>

Powered By Z-BlogPHP 1.7.4

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.湘ICP备08105530号-1